找到相关内容828篇,用时23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中国唯识古学心性思想的主题

    加之他又翻译了《辨中边论》、《十八空论》等诸多以心性本净为基点组织其说的典籍,因此,摄论师大多也以心性本净立说。均正《四玄义》说地论师、摄论师“同以自性清净心为正因佛性”,当为实情。地论师“以...佛界之本质、如来之体性,是佛教心性的重大问题。地学派及摄论学派对此做了有益的探索,为隋唐佛学的综合创新提供了思想资料。   摄论学派一方面以真如理体解释佛性,另一方面立清净阿摩罗识试图作为众生心体,...

    杨维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300169208.html
  • 当代台湾如来藏思想的诤议与回应──印顺之后的如来藏学诤议之评议(2)

    诠释学的基本思想结构已表现于下述的三个天台佛学的本体诠释学的基本课题:  (1)佛性存有:三种佛性之即一即三,即三即一,亦即,一而三。  (2)宗教知识论:不纵不横,亦即,三法圆融不纵不横。  (3...纵不横之说,一念心不纵不横,“不纵不横”之“不……不”强调了否定性的空无化,亦即,天台佛性中的三法圆融的否定性作用和自我超越,此为天台佛学的否定辩证法。不纵不横,而为三法动转之圆,所以说为“圆教”。...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34444488.html
  • 《坛经》的禅学思想与实践

    可以说,惠能的禅学理论和修行实践都是在“心即真如”的基础上展开的。  二、“即心即佛”的佛性  佛性是阐述众生能不能成佛、怎样成佛的命题,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大乘佛教一般把佛性看成是众生...大般涅架经》译出,果然有“一阐提”人也可成佛之说,竺道生的学说才逐渐为僧众所接受。  惠能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这和他世界观上的“真如缘起”是分不开的。从世界观的角度来说,佛性...

    吴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21565735.html
  • 梁武帝的神不灭新探

    比较熟悉。只有具备了这样的佛学基础,梁武帝才可能对于当时佛教理论界热烈讨论的佛性问题,提出自己的神明佛性,并进而主张神不灭。  一  梁武帝提出神明佛性说,特别突出了《涅槃经》所提示的成佛根基的...的根本特色;佛性本质上就是对于成佛的原因所作的理论解释。事实上,《大涅槃经》主要就是从因果的角度来阐明佛性,尤其在《狮子吼品》表现得更明显。在梁代宝亮奉敕编撰的《大涅槃经集解》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

    王玮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05442247.html
  • 如来藏学书目简介与导读(下)[2]

    参考比对。  注32:赖永海,《中国佛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或高雄:佛光出  版社,1990)。  注33:牟宗三,《佛性与般若》,台北:学生书局,1977。  牟宗三,《中国哲学...中国近代如来藏学研究书目”。  注34:大陆学者有关佛性的文章略举:  〈佛教问答--佛性〉,《台州佛教通讯》编辑室,1990。  方立天,〈佛性述评〉,《求索》,1984。  任杰,〈佛性〉,《中国...

    杜正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2847488.html
  • 佛性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

    开来。  第二,中土佛性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以“众生悉有佛性”的平等理论作为佛性学说的主流。这既与长期在印度流行的小乘佛教的否认众生有佛性的思想不同,又与大乘空宗的依空无我得解脱不同,而且与大乘有宗...佛教之特点实在于禅,故自然多重会意顿悟,所谓阶级教愚之说,一悟得意之,乃是中土佛性理论的另一大特色。  第五,中土佛性理论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注重现实,淡薄世间与出世间的界限,以致最后把出世之佛教...

    赖永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423364643.html
  • 佛性与人性——论儒佛之异同暨相互影响

    又从后门请了进来。这样,作为大乘佛教核心问题的佛性理论,就其思维方式说,完全建立在抽象本体的基础上。  具有本体意义的“实相说”、“佛性”,晋宋之前的中国人很难理解——因为,中国古代传统的思维方法...灵魂说”去理解佛教的佛性,把“灵魂不灭”、“精神不死”作为佛法的根本义,更是汉魏时期中国佛教的一大特点。实际上,中国古代的“灵魂说”与印度佛教的佛性,在思维模式上有着很大的差别,一个是“个体灵魂”,...

    赖永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423564645.html
  • 楞伽禅的“藉教悟宗”思想研究

    从心之本体以及外境的角度去谈心性本净,客尘所染的道理。因此,说慧能禅更重心性本觉,似更为贴切。而楞伽师的心性之说,则更多表现出它深受印度禅学心性解脱和以道生为代表的中国涅槃佛性影响的特点。如果从对...明确地从实相无相的角度去切入。而从他的即心即佛,觉而为真的思想来看,显然有实在楞伽系和涅槃佛性的独异之处。慧可不多谈客尘对本净之心性的染污问题,而是通过“迷”与“悟”的两种状态来言心性本净之理。...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72243196.html
  • 佛性义浅论

      三、 佛性义的解释  四、 结   【参考书目】  一、前 言  在大乘佛教经论中,尤其是以真常系为主者,佛性一词常与某些词混用,或等同视之。《涅槃经》也说佛性有种种名。吉藏于《大乘玄论》卷3云...卷可分四部分:(1)从11-26卷可说是依《般若经》义说明佛性。(2)卷27-32,及狮子吼菩萨品,依缘起、第一义空、中道而。(3)卷33-38,迦叶菩萨品,著重缘起。(4)39-40卷,憍陈如品,...

    释学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73145074.html
  • 关于“人间佛教”之思考

    本体论与发生是相统一的。中国化佛教的佛性所指亦即本觉之性,所谓成佛不是创新而是回归,生命终极本体归结于主体心性上.这些显然不同于外道的真常,亦不同于印度后期大乘天化\梵化之倾向.因此中国化佛教,完全无必要避讳真常唯心的提法.综观印顺法师的学术思想,他并未否定如来藏与佛性,只不过是针对后期大乘偏执如来藏、佛性为“常”为“我”的倾向而予以警训罢了。...

    鉴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20748182.html